首页 > 技术应用  >  正文
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 老年教育能否“为霞满天”
2021-10-20 16:11:06 来源: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8.7%,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3.5%(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随着老龄人口比重增加,2021年10月13日,在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代表党中央祝全国老年人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工作,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强化基层力量配备,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

  为了满足新时代背景下老年人日益增长和日趋多元的学习需求,老年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首我国老年教育随着时代的嬗变过程,从无到有再到慢慢壮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进了政府主导的运行机制、实施了实验先行的推进策略、形成了多元发展的办学模式,并呈现出良好的理论研究态势,但因缺乏根据老年人口结构变动趋势和个体学习需求的动态发展对现有老年教育进行系统性调适,在新的人口急剧变化面前,我国老年教育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被充分暴露出来。例如近年来,“入学难”“一座难求”成了老年大学的普遍现象,老年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大问题、老年教育推进社会治理问题、老年社会参与力不足问题、老年学习团队建设问题、培育长者风范问题等也日渐显著地横亘在老年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全面与及时把握新时代老龄化发展的背景下老年教育的新走向,对于有效应对国家老龄人口趋势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及满足老年群体学习需求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权利,满足老年人多元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彰显老年人的生命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在老年教育的主要内容上增强“赋能赋值”,通过健康赋能、参与赋能、数字赋能,赋予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能力,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氛围,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在应对策略上注重“互通互学”,通过多世代学习、共同体学习、混溶式学习使所有的学习者在输入与共享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接纳和自我发展。三是在发展路径上达成“共建共享”,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医养教一体化、支持高校提供平台,跳出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思维定式,引入市场机制,增添老年教育新的活力。

  老年教育主要内容:赋能赋值

  第一,健康赋能。党的十九大以来,“健康中国战略”更加深入人心,国家倡导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建议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大健康教育”指导思想下,老年教育机构与卫生部门及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密切合作,将身心健康教育与老年人的各种学习活动有效融合,“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提升老年群体自身的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识别度。

  第二,参与赋能。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深入,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将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减少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给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带来的不稳定影响,有效发挥人口红利的正面效应,削弱人口老龄化潜在的负面效应,建议在老年教育机构开展包括再就业、志愿者服务、社会活动、家庭照料等相关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智慧优势、经验优势和技能优势。通过老年教育提升低龄老年社会参与力,减缓劳动力供给下降的趋势,彰显长者风范,发挥老年人力特质,使老年群体成为社会建设和老年友好型社会构建的实质性主体。

  第三,数字赋能。互联网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新型挑战和机遇。中国老年人口的变化促进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人数在不断增加,但仍然存在老年人数字生活能力和数字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一部分老年人不会扫健康码,不知道如何操作滴滴打车,不仅不能感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还被人工智能时代这堵无形的墙隔绝于时代之外。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建议通过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的信息化素养,保障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缓解数字技术学习意愿与“数字反哺”之间的矛盾,使老年人享受数字红利,弥合“银色数字鸿沟”。

  老年教育应对策略:互通互学

  第一,多世代共学。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和“长寿社会”的到来,加强多世代间的共学和互学,可帮助老年人解决亲子关系和隔代教养的现实难题。特别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承模式在悄然发生着“反哺”,亲子、隔代之间的数字生活技能的互动与情感支持有利于促进多世代共学和代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进而实现亲子之间、隔代之间乃至多世代之间多层面、多维度的互通互学。

  第二,共同体学习。老年人基于共同的学习兴趣,自发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虽然各种不同类型和形式的老年学习共同体及学习团队正在不断涌现,如老年人学习团队、老年人学习共同体等,但老年学习共同体仍面临负责人专业性有待提高、参与者的异质性和学习者的特性带来的团队凝聚力较弱等问题。建议通过发展老年人自发组建、自我管理、守望相助的“富有内生性成长力”学习共同体,提倡以学习者为主体,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精神陪伴。老年人通过“共做主、互为师”的老年学习共同体,可再度走入社会,发挥老年个体的主体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达至自我发展。

  第三,混融式学习。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建议优化老年人的技术使用环境,开发适合老年人在线学习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展对现有老年教育课程的数字化改造,运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加强优质老年学习资源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辐射。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数据挖掘为基础,构建“线上+线下”交互混融式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使每位学习者都能获得“一人一课表”式的、个性化且连续性的泛在学习环境。

  老年教育发展路径:共建共享

  第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的推进方式是多维度、上下互动的,不可能仅靠老年教育的“单打独斗”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建议建立权威的常态统筹机构,发展老年教育联盟,形成部门间的联动与合力。推动社会办学,允许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老年教育,并给予政策支持,形成系统集成、协同创新状态。通过老年教育与多方合作的整体治理,将老年群体从治理的客体变为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

  第二,推进医养教一体化。无论基于大健康的理念还是中国住养老人的现实境况,“医养教结合”都可作为老年教育转型中政策制定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建议整合“医养教”功能,鼓励在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中设立老年学习场所,使以社区为基地的“乐龄学堂”“乐龄文化活动中心”成为服务老年教育需求的基础单元。统筹解决老年教育和养老的现实问题,将“医养教”整合功能定位于“社会服务”,与养老保障结合,增强对住养老人、残疾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超高龄老人等弱势老年群体的支援。

  第三,鼓励高校提供平台。在发展终身教育和营造终身学习文化中发展老年教育,特别是切实执行国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十条所规定的“国家发展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支持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职业院校开办老年教育,并鼓励开展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增加为老服务专业与课程、培养相关人才,如在农村地区发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校的辐射和重要载体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科技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目前,整体来看,高校对老年教育的认识还不充分,高校附属老年大学缺乏办学合法性、定位模糊、课程质量提升和师资建设动力不足。为此,加深高校对老年教育服务功能的认知,建立有效治理机制,改善高校对老年教育的供给质量,不仅有利于高校新时代四大功能中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也有利于高校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面对“银色浪潮”的来临,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我们理应通过老年教育政策支持和智能支持,帮助所有老年人能够参与到有组织、有目的、有体系的学习中,让每位老年人都能通过更丰富的学习机会、更便捷的学习方式、更多样的学习渠道成为自主学习者,能“老有所学”且“老有所为”,推进老龄化社会治理,实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美好蓝图。

  (作者:马丽华,系华东师范大学副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编辑:田博群】

标签:

精彩放送